在教育领域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面对的是特殊的孩子,也面临着与其他教师不一样的挑战。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他们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老师,还是孩子的朋友、家人。
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厦门日报记者走进两位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家中,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故事。
为帮学生减肥 他上课带跑课后督促
●出镜家庭:周翟,30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妻子,魏燕珂,31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出镜地点:前埔
●心愿:希望妈妈身体好起来,战胜病魔,健康快乐。
“快开学了,班上每个学生都要一一家访到。”周翟说,这是他最近一周重要的工作之一。同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夫妻二人都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周翟却坚持:妻子付出比他多。8月28日,记者走进这对年轻夫妇家中,倾听他们的故事。
今年的毕业班,是周翟从高一开始就任班主任的班。这是为孤独症、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及患有唐氏综合征等学生开设的班级。周翟介绍说,虽然只有7人,但学生个体差异大,作为特殊教育老师,不仅要完成知识上的培育,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为了让他们打下足够的自立基础,周翟在学生身上的付出,有时比家长都多。
今年19岁的男生小兵(化名)是周翟的学生,患有比较严重的躁郁症,一直在服药。因体重较大加之长期服药产生了耐药性,影响小兵的身心,让他情绪时常难以自控。2022年5月的一天,在另一名老师的课上,小兵突然情绪激动地要往讲台上冲。好在其他同学及时把他按住并叫来周翟。事后,周翟对小兵的情况进行分析,决定先带他减肥。“体重降下来,服药量会减少,人也会舒服一些。”周翟解释说。于是,他专门给小兵制定了详细的减肥计划,上课带他跑步,下课实时与家长沟通,督促他课后健身。半年过去了,小兵减了10多公斤,服药量也在医生监督下降了下来。现在的小兵已经成功找到工作,成为学校物业的一员。周翟很欣慰:“看不到我的时候,他会给我发信息,跟我分享今天又被谁表扬了。”周翟说,暑假期间小兵还会专门跑去他现在任教的班里,帮他浇花,整理教室。
用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手段,让他们达到自身最好的成长效果,这是周翟一直坚持的。他今年的7名毕业生,除1人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外,其他6人都已找到工作。因出色的教学成果,周翟获2023年厦门市教育系统五育奖荣誉。
在周翟看来,他能专心投入工作,与爱人魏燕珂的付出分不开。“多亏了她!”周翟说,妻子怀孕期间,老家的妈妈被查出重病。正当他慌乱无措时,妻子提议他回老家把妈妈接到厦门接受治疗。而魏燕珂挺着大肚子,一人在厦门,将老人手术、治疗和未来生活的每一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而在魏燕珂看来,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因为“他值得”。结婚以后,就算工作再忙,遇到七夕、纪念日,周翟仍会在回家时,为魏燕珂带回一束鲜花,并不会因生活琐碎而忽视了仪式感……
因双重身份 她更懂如何帮助特殊孩子
●出镜家庭:李庆梅,51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儿子,王笑忻,23岁,五星级酒店员工。
●出镜地点:金尚路
●心愿:希望儿子能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美好。
李庆梅身份特殊,她不仅是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还是一名孤独症患者的妈妈。每天晚上从7点半到8点半,听到楼道中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后,她稍提的心才会全部放下。8月29日晚8时29分,李庆梅看了一眼家门,笑着对记者说:“笑笑(王笑忻的昵称)回来了。”
李庆梅原是一名护士。2001年儿子王笑忻出生后,她多了一个身份:妈妈。20多年前,人们对孤独症的了解少之又少,起初儿子不爱说话,李庆梅安慰自己说“贵人语迟”。直到王笑忻3岁8个月时,被确诊孤独症。“确诊时,医生说他跟正常孩子有2岁左右的发育差距。我当时挺天真,想当然认为‘是不是到20岁时,就有18岁的能力了’?”李庆梅说,“可能我本身就是医护工作者,本能觉得我能行。”所以,从医院回来后她开始疯狂寻找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跟儿子一起共同成长。
不善表达的王笑忻,同记者分享他的朋友圈:2024年1月,妈妈出门上课,他在家烧了4个菜;2023年3月,他休息,在家照顾奶奶,一口气给奶奶烧了4道菜。“都是我烧的,没人帮我。”王笑忻很自豪地说。这样的表达与自立能力,让人很难将他与“中重度孤独症患者”联系在一起。
“儿子也是我的老师,是他推着我不断进步。”多年的陪伴,李庆梅感触很深。儿子四五岁时到私立机构接受融合教育,她每天都陪着去,在一边做笔记查资料,以至于最后机构负责人来问她,要不要留下来当老师。后来,她陪儿子就读幼儿园,幼儿园园长带着同样的问题来问她……渐渐地,李庆梅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儿子的学习生活绑定。儿子读幼儿园,她当幼儿园老师。儿子该上小学了,她转到厦门市康复中心工作,通过努力成功考取教师资格证。待儿子准备升高中时,她又进入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老师……陪伴,在这对母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工作两不误,因工作上的优异表现,李庆梅多次获校级优秀老师荣誉,在2023年的厦门市家庭教育精品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因参与儿子成长全过程,她对如何与孤独症孩子相处、交流有着丰富经验。也因她的双重身份,使得她在与家长交流时更顺畅,更有说服力。“家长们的难,我都感同身受。”她说,她的建议和意见,家长们也更能接纳。
(文/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图/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