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大唐不夜城带来西安文旅的爆火等案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地方还在走“重用轻保、重旅轻文”的“老路子”。具体而言,症结何在?笔者梳理了几方面原因。
利益驱动导致短视。少数地方只抓发展而忽视保护,轻易拆毁文物建筑、历史街区,认为这样才能腾出空间来打造新的旅游设施和景区,旅游经济才能发展得起来。殊不知,因为无序的建设性、开发性破坏,可能对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说是毁灭性的,反而是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认识不足造成失衡。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但有的地方对文化和旅游两者关系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忽视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地位,只是单纯将文化资源看成是旅游发展的点缀,只作“锦上添花”之用,把重点放在旅游和商业开发上,怎么赚钱怎么来,无法平衡好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从而走了弯路。
文化研究不深不透。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必须对历史文化进行扎实深入研究挖掘。然而,文化研究、提炼和挖掘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变现”周期较长,加之受到整体市场追求热点的导向和文旅发展思路的局限,部分地方文旅部门和开发团队往往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使得对文化资源要素的利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商业包装和形象打造上,造成低层次开发,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变成了“玩不转”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