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刚进入11月份,汽车圈便迫不及待地公布了10月份的最新成绩单。在“金九银十”车市旺季的带动下,多家车企打破了月销量纪录,比亚迪首次突破50万辆,零跑、深蓝、小鹏、极氪等车企均创下销量新高。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国内市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新能源车企进步神速。距离2024年结束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新能源转型较慢的传统豪华品牌、合资品牌也不得不放出优惠来抢占今年最后的蛋糕。
正值“双十一”购物节,车企们及时推出相应的购车优惠,借助这波热潮来为自己造势。仅仅是在11月1日这一天,国内市场就有超过10个车企发布相关降价促销活动。那么,车企参加双11大促,是凑热闹的营销噱头,还是真能卖车呢?
在11月份给出的降价促销中,合资品牌给出的优惠力度要更大,如本田英仕派给出5.7万元的限时优惠力度、雪佛兰科鲁泽给出5.99万元起的限时一口价、别克威朗Pro可享7.8万元的限时优惠等等。对比往年,今年车圈的“双十一”确实要更加热闹一些,尤其是合资品牌,多家车企都快速跟进,而且给出的限时优惠力度很大。
不过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合资品牌并不只是在11月份给出较大优惠,而是几乎每个月份都有相应的“限时优惠”。就以东风本田为例,其在今年3月1日针对部分地区给出了全系最高6.8万元的限时优惠,4月份给出至高补贴2万元的限时优惠,9月底又给出最高可达5.5万元的限时复购优惠,这给电车通一种“三天清仓大甩卖喊足一年”的既视感。
当新能源成为消费者首选之时,在新能源领域没有太多话语权的豪华品牌、合资品牌过得并不好,合资品牌尚且还可以通过降价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面对“6·18”“双十一”等关键的购物节热点自然也不会放过。
另外,豪华品牌的定价比较高,而且较低价位的国产车从配置、体验、作用等各个方面都并不输给豪华品牌,除了BBA一线豪华品牌,其他豪华品牌基本无法走量,价格调整不到位就有可能激发经销商和品牌之间的矛盾,6月份初出现的保时捷经销商“逼宫”德国总部事件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998秦”上市之前,国内市场的淡旺季尤为明显,车企会在旺季给出优惠力度,在淡季则会通过推新车等方式来保持品牌的流量。然而,价格战开启之后,不少国产品牌的新车定价给做得足够低,比如9.98万元起售的秦L、新款极氪001等等,或许后面官方给出的降价幅度不算大,但本身具备的价格优势也已足够明显。
这给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的新车上市带来不少竞争压力,尤其是改款车型上市,大部分消费者基本可以猜测到新车的售价区间。为了保持竞争力,越来越多车企在上市时就给出力度足够大的“限时一口价”,比如新款凯迪拉克XT5,官方给出指导价之后,顺带给出至高13.4万元的限时优惠;新款别克君越的指导价为20.99万元起,官方也很干脆地给出5万元限时优惠。
为何国产品牌前期就已经给出足够优惠的价格,而合资品牌却只能通过优惠的方式来降价,无论如何都将不降指导价?一方面,国产品牌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产业链逐渐成熟,给上市指导价提供较大的下降空间,依靠低价也能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中的外方股东是最主要的产品来源,合资公司从外方股东引进车型本就需要支付产品技术授权费、部分进口零部件等费用,国产品牌没有外方,可以直接参与利益分配,价格可以做得更低。
指导价具备“锚定”的作用,绝大部分消费者会用价格来决定产品的定位,通过“限时优惠价”来吸引可能只会降低短期的收益,但倘若给出的指导价很低,只会让产品的边际效益递减,消费者可能会直接等产品价格的冰点,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有损产品形象以及品牌利益。
电车通认为,价格战不会那么快消失。在没有更多销量来源的情况下,车企正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价格战可能不是品牌发展的上上策,但至少拥有一定的流动资金,从而可以缓解品牌当下的燃眉之急。
现阶段,广汽丰田已经开始找到了差异化卖点,推出20万元以内的高阶智能驾驶车型来吸引用户,但对于大部分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而言,新技术、新车型还是没有那么快落地,“以价换量”仍是接下来的车市主旋律。
(封面图源:东风本田)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沙荷花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最高降7万!车企双11降价凶猛,国产品牌最没诚意? 》